logo
您的位置:
正文
四川城市高质量发展 | 建筑领域低碳转型的“绿色答卷”
来源:四川建设发布—四川省建设科技发展与信息中心公众号
浏览量:21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3日

建筑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四川实践——全面促进绿色建筑提质扩面

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的具体行动,也是建设绿色低碳美丽城市的内在要求。我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政策引导为支撑,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积极推动建筑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全面促进绿色建筑提质扩面。

2017年以来,全省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由33%大幅提升至95%,增长62个百分点,绿色建筑发展质量显著提升,涌现出中建滨湖设计总部、中国五冶科技中心项目、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楼改造项目、腾讯成都A地块建筑工程项目等一批高品质绿色建筑标杆项目,其成功经验为全省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提供了有力引领与实践样本,推动我省绿色建筑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过程中
我省涌现出一批
高品质高星级绿色建筑项目
为行业发展树立典范

中建滨湖设计总部

项目总建筑面积约7.8万㎡,集成近40项绿色低碳技术,系统展示了设计、建造与运行全过程的低碳实践。整体设计顺应场地与气候条件,体量逐层退台,形成良好的通风采光格局。场地采用本土植物和海绵城市技术构建生态循环体系,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00吨,节水约1700吨。

能源系统在屋面布置约865㎡光伏组件,为办公、照明和充电设施提供清洁电力。依托自然通风、高性能围护结构等被动设计,以及光储直柔系统和高效机电设备等主动设计,形成了综合节能体系。

中国五冶科技中心项目

项目总建筑面积1.56万㎡,地上6层,地下3层。因地制宜综合运用高性能围护结构、自适应遮阳系统、光储直柔系统、智慧低碳运维系统等20余项技术手段,以全钢结构装配式国标AAA级水平进行建造。经测算,建造阶段减少碳排放800余吨;运行阶段实现与常规办公建筑相比年节约用电超60万千瓦时,折合年减碳量300余吨。

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科技楼改造项目

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55万㎡,因地制宜采用绿色建筑技术措施,包括:BIM技术、被动式建筑节能设计、垂直+屋顶绿化、空气质量在线监测、雨水回收利用、建筑加固及消能减震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智能灯光+空调控制系统、新风热回收系统、集成智能化系统、能耗管理系统、外窗外遮阳技术、空气净化处理技术、可再循环材料利用等。

腾讯成都A地块建筑工程项目

项目总建筑面积约9.41万㎡,采用回字形布局与连续退台、底层架空设计,形成连续均质分布的室外景观空间,提供丰富的共享空间。将建筑设计与适宜本地的绿色建筑技术结合,注重使用者舒适度,降低建筑的使用能耗。

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
离不开绿色建材的支撑
德阳市大力推进绿色建材产业链发展
“绿链”未来

用绿色建材重塑产业基因的德阳实践 回应新时代的“低碳之问”

德阳市是国家第二批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政策实施范围试点城市,绿色建材产业“建圈强链”三大主要承载地之一,用绿色建材重塑产业基因,提升城市品质;用链式思维,书写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答卷”;用创新实践,回应新时代的“低碳之问”。

德阳市以绿色建材为支点,撬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构建起“链长+牵头部门+承载地”高效协同机制,已建成2家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汇聚规上绿色建材企业57家,手握有效绿色建材产品认证证书131张,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德阳率先成立绿色建材产业联盟,遴选出8家链主企业,形成“龙头带动、联盟协同”新格局;依托天府绿材商城、成都国万等数字化平台,实现供需信息实时共享,推动产业要素畅通流动;搭建了“绿色建材采信数据系统平台”,建立动态管理的绿色建材名录库,已纳入38家企业共606种产品。

依托四川省城市污泥建材资源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等,持续推进工业固废“变污为材”,探索城市“新陈代谢”的绿色路径。

摘自 四川发布—四川省建设科技发展与信息中心公众号 2025.10.30


Copyright @2020 北京益程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27301号-1 京B2-20214075    

联系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丰管路甲1号北楼三层302-3289室

联系电话:13834789121

客服 客服
客服
电话 电话
电话
400-666-9716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二维码
小程序 小程序
小程序
topimg topim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