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的位置:
正文
合肥市城市危旧住房改造案例
来源: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网站
浏览量:31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30日

近年来,合肥市立足小切口、大民生,在城市危旧房改造过程中通过维修、翻建、重建等多种方式,推行“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和微改造”,不断完善政策储备,大胆开展制度创新,立足居住环境改善,推行改造“一楼一策”,助力城市发展向存量提质增效转变,先后启动各类城市危旧住房改造项目25个,惠及居民1500余户,推动电影公司宿舍4号楼、明光巷14号等危旧住房改造项目探索实施“自主更新、原拆原建”,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

一、特色经验

一是转变城市发展理念,制度设计注重以人为本。城市危旧房改造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合肥市在逐步摸索中逐渐形成了“1+1+3”的政策体系,即1项人大决定提供制度保障,1个政府办法搭建执行桥梁,3项部门规章助力精准落地。明确按照“房必有产、产必有权、权必有责”的责任导向,压实住房所有权人的安全主体责任。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政府统筹、市场运作、分类处置”的基本原则,对C、D级危房按照轻重缓急分类明确解危路径。对采取翻建、重建方式处置的,建立“两轮意见征询”的民主决策机制,第一轮征得不低于90%所有权人同意后形成综合处置方案,第二轮征得所有权人协商一致同意后启动实施,引导住房所有权人自主参与改造。以电影公司宿舍4号楼为例,群众在改造处置方式确定、翻建方案设计、个人承担资金测算、拆除单位招选等关键环节,充分表达诉求、参与方案研讨、监督决策执行,推动居民角色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决策”转变,真正成为家园更新的“主角”。

二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项目实施注重集约高效。在危旧住房改造过程中坚决摒弃“大拆大建”,实行“留改拆”并举。城市危旧住房多呈点状、零星分布,且大多地处老城区,周边人口密集、建筑林立,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不适宜也不可能全部通过传统的大征迁方式实施。合肥市秉承“螺蛳壳里做道场,方寸之间巧腾挪”的理念,提供“1+1+5”的多元处置路径。“1”征迁安置:对于集中连片、隐患突出的危旧房区域,结合城市更新进行整体改造,彻底消除安全隐患并改善区域面貌。“1”产权收购:对不愿或不宜采取实物安置的特定情况,按照市场评估价进行收购,打破“众口难调”的僵局。“5”种原拆原建方式:灵活运用翻建、重建、维修加固、协议搬迁、等价置换等方式,针对产权复杂但改造意愿强的楼栋或特定区域,以较高的灵活性和包容性,原址原地实现住房安全与品质的提升。在充分考虑财政可承受能力的基础上,配套出台为期两年的资金补助政策,通过“居民出一点、政府补一点、市场筹一点”的方式,用相对较小的资金成本解决好住房安全的民生大事。

三是转变城市工作方法,工作推进注重统筹协调。将城市危旧房改造纳入全市大建设和城市更新项目统一调度,房产、资规、建设、财政等多部门分工负责,统筹县区和有关单位按需参与。将分散的行政资源整合为系统性治理合力,实现从危房鉴定、方案制定、规划审批、资金补助到工程建设的全流程闭环管理,形成危旧房改造“市级统筹、部门联动、属地负责、社会参与”协同调度机制。同时简化报批程序,将翻建项目审批权限下放至区级,最少仅需提供7项报审材料,区直有关部门联合审查报区政府审议公示无异议后,即可启动实施。相对传统建设项目的前期流程,大幅精简了各类报建程序,极大压缩了审批时长,助力“原拆原建、自主更新”驶入快车道。以明光巷14号为例,针对原房屋布局不合理、使用功能欠缺的问题,邀请专业设计单位编制方案,推翻原有平面布局,重新布置楼梯间格局,户型统一采用南侧采光、北侧入户,优化厨房、卫生间使用功能,提升改造后的居住品质。

二、取得成效

一是群众理解,责任明确,推动共建共治共享。坚持“房必有产、产必有权、权必有责”的工作导向,以法治化手段明确房屋使用安全责任主体,同步通过扩大宣传、居民议事会、基层党建引领等工作方法,强化自主改造意识,引导群众形成理性预期、主动参与改造。推动形成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的共识氛围,夯实改造工作的群众基础。二是突破创新,程序简化,提升项目落地效率。坚持在技术标准上做“弹性”,对难以完全符合现行规范的危旧房项目,组织权威专家论证,以守住安全底线为原则,努力寻求破题方法,实现规范性与实操性平衡统一。坚持在审批流程上做“减法”,学习借鉴融合各地经验做法,建立城市危旧房改造绿色通道,加速项目落实实施。三是资金支持,多元筹措,保障改造可持续推进。构建多元共担资金筹集机制,明确政府与居民出资比例,厘清各方权责,强化居民主体责任意识,发挥财政资金精准引导与保障作用,引入市场机制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中央及省级补助、专项债、政策性贷款等资金,有效激发居民参与改造的内生动力。

摘自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网站 2025.10.28


Copyright @2020 北京益程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27301号-1 京B2-20214075    

联系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丰管路甲1号北楼三层302-3289室

联系电话:13834789121

客服 客服
客服
电话 电话
电话
400-666-9716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二维码
小程序 小程序
小程序
topimg topimg
TOP